“十三五”開局之年,農業的改革攻堅期業已開始。
2015年,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“十二連增”,糧食的庫存也達到了歷史高峰,其中又以玉米為甚。在“供給側改革”思路之下,對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已然進入戰略規劃,今年東北地區面臨調減1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的任務。
一方面要下手“動刀”庫存,一方面種植結構與收儲政策亟待調整。當前農業改革遇到了哪些需要攻堅克難的問題?今年有哪塊骨頭要被“啃掉”?
3月6日,在全國政協農業經濟界別駐地,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了國務院參事、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、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。
全球糧價達5年來最低點
記者:您怎么看農業供給側改革?“十三五”農業面臨的最大攻堅改革是什么?
杜鷹:農業改革最大問題就是克強總理講的,我們現在遇到新情況了,同時也是突出的兩難問題:國內糧價普遍比國際市場高,低價農產品進口沖擊,國內農民種的糧食賣不出去,都在庫里放著。
記者:國際糧價遠低于國內糧價,是推動糧食收購政策改革的主要原因嗎?
杜鷹:農產品價格比價關系發生變化了,全球糧價現在是5年來的最低點,包括玉米、小麥、棉花、糖料。國內農產品生產的成本十年來在不斷提高,這樣國家就要用保護性價格,包括臨時收儲價格、最低保護價來收購,為了彌補農民的種糧成本,這個價格就要不斷往上提,加上國際價格是不斷往下走,這樣就出現“剪刀差”。這個缺口一出現,就擋不住國外農產品進來,因為它價格低,加工企業進口農產品比收購國產農產品更賺錢,這樣農民就面臨問題了,國家包括財政支持的保護性收購價格,也面臨新的問題了,這就要改。
2013年就開始部署了,2014年開始實行棉花和大豆的目標保護價格改革試點,目標價格指的是價補分離,過去國家補助體現在了價格里,最早玉米臨儲價格是七毛錢一斤,逐年提高,到2012年,到了每斤1.12元了,然后一直提一直收,全往庫里“墩”,墩了又出不來,全被進口的頂住了,這樣就分離,分離后價格回歸市場,把彌補生產成本的補貼直接給農民,這樣就把價格解放出來了,長遠看,應該是改革的基本思路。
記者:玉米庫存這么高,怎么去庫存?可以用生產燃料乙醇的方法嗎?
杜鷹:現在可以說是存在“巨額庫存”,在許多地方,因為庫存太高還存在“露天存放”的問題。庫存導致各方面費用都會產生,我估算過,一噸玉米一年的保管費是250塊,幾千億斤玉米,總的下來費用是非常高的?,F在去庫存刻不容緩,但也要考慮到去庫存過快過猛了,對糧食現價造成影響的問題。
要去庫存,存在消化渠道不夠多的問題。比如說生產乙醇,的確可以消化一部分玉米,但是,現在國際油價這么低,再加上現在不同城市對添加乙醇的規定也不同,還要考慮到,當這些庫存去完之后,是否還要維持生產這么多燃料乙醇?如果需要,玉米的量可能又不夠了。
我的想法是,在一段時間內,可能“兩頭補”的情況是會存在的,即一邊補農民,一邊補收儲方。
稻谷小麥政策會更慎重
記者:玉米今年會進一步下調收儲價格嗎?
杜鷹:估計今年玉米收儲價格最高會在每斤0.8元。玉米的矛盾很明顯,是繼棉花大豆以后最突出的一個品種,庫存太多了,所以去年就把臨儲價格下調到每斤1元,還沒給農民補貼,今年估摸著還會進一步下調,然后同時要給農民補貼,大體就是這么個路子。將來稻谷和小麥怎么改,還要因品種施策,不可能完全像棉花大豆玉米這樣,因為稻谷小麥是基本口糧品種,所以要更慎重一點,將來還有糖料